元通镇 - 概况

元通镇地处川西平原,有西河、味江河、泊江河三江汇注,三江在元通镇(区)汇合后称汇江,水资源丰富。
镇域主要对外交通有怀华路、元安路、街安路,另外还有一条从怀华路至无根山生态观光区的旅游专线。在此基础上还建有数条村道,连接各个行政村,形成了方便和快捷的交通道路网络。
元通镇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在麒麟街、双凤街、长寿街、半边街等老街上,一些古建筑保存较好,雕砖,雕花尚存,更为珍贵的是,元通镇域内现存古楠木、皂桷、银杏共80多棵,集镇中心有一棵最大的宋代的夫妻银杏树,枝茂叶盛,覆盖面积300多平方米,树高30多米。
元通现有文物保护单位:陈家大院、永利桥、黄氏故居、黄氏宗祠、天主堂、罗氏故居、王国英故居。此外还有古当铺、广东会馆、江西会馆遗址,张家大院,夏家走马转角楼,汇江桥等景观。
元通镇 - 名称由来


圆通(“通”字今仍是光严古寺众多佛门弟子之佛名)小和尚经过20多年的精心研究在中年时期回到了四川故乡圣佛寺,圆通大师后来在圣佛寺对西域佛经做了大量的研究、博学经深。并写出佛学专著(此经书有四大卡车之多,于20世纪40年代藏于光严古寺,50年代转藏于今四川博物馆)由于圆通大师研究西域佛学到了至高无上境界,圣佛寺后来成为川西第一禅院,由于圣佛圆通大师圆寂于99岁,后人为了纪念他对西域佛经传到四川,将寺改为圆通山长寿寺,并且在文井江上修了长寿桥——川西第一廊桥,将靠长寿寺的街道命名为长寿街,到了民国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圆通简写为元通。
元通镇 - 历史沿革
东汉时已有邑聚,道路桥梁俱备。制陶业兴起。东晋设水渠乡、隶晋原县。肖齐后历改永渠、兴渠、集贤等乡名。唐代居民日聚。镇旁农民开始人工种植川芎。建圣佛寺(后名长寿寺)。镇址在今长寿街场口西北。宋设江渠乡,场镇在今泊江河与文井江文汇的西三角洲上,毗邻味江入文井江之三角洲。淳熙元年(公元1174)建景德寺于场口。淳熙四年(公元1177),四川制置使、著名诗人范成大夜宿圣佛寺,有文字记述。有宋一代,达官贵人常来此盘桓、还愿,留下许多传说。蜀州(今崇州)人唐慎微所著《经史证类备急本革》中蜀州优质菊花心川芎即产于此。

清明会逐渐兴起,售农器以备春耕,集百技以娱乐百姓,誉为三蜀(蜀郡、广汉、犍为)三大会(成都花会、乐山炎帝会、元通清明会)之一。每年6月6日,有川西独一无二的祭祀主管漕运的水神的盛会——王爷会,神为镇东场口杨泗庙的泗水神。
清代,镇上居民数千户,逢一、四、七赶集。乾隆时,清明会已成为川西第一大会,百工百戏、农具家私、小吃名食荟苹。会期有时长达一月。道光中,镇人王国英在宁波抗击英军壮烈牺牲。咸丰十一年(公元1861年)六月,兰朝鼎义军占领该镇数月,于镇旁景德寺、大罗寺与清军激战。宣统初,为通议乡治所。镇内所产川芎、泽泻、芥菜、湖绉除供给本州外还远销外地。“来蜀贸易者或首驻焉”。有邻近十余县最大的木材市场;“兴顺源”锅厂的铁锅畅销远近。名小食致华堂白雪糕、油花上市。镇上诸市俱备,有三江聚财汇元通之说,成为“一州货财之薮”。
民国时期,文井江上行船于此卸盐后,集镇货物由此转运出州。竹器中的夹箩享誉成都平原。1939年4月23日,镇人徐楚率同志杀死土豪黄家近10口,震动川西。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后为元通乡、元通人民公社、元通镇治所至今。
元通镇 - 古镇文化
元通镇有着悠久的历史,自古以来是川西文化名镇,素有“小成都”的美称。古代建筑保存完好,旅游资源丰富。
一、古建筑文化

二、牌坊文化
文氏贞节坊(刘家牌坊)、肖家牌坊、丁家牌坊、过街牌坊。
三、会馆文化
陕西馆、广东馆、江西管、湖广馆。这些会馆遗址还存在。
四、饮食文化
如严三麦子的渣肉,高洪兴的鱼香肝片,邱大案的油花、齐大案的面条,张二师的活粉,肖稀饭的稀饭,周油茶的油茶,黄炮匠的板鸭,肖辉鸡肉。除肖辉鸡肉传承外,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。
五、茶文化
古镇内有大小茶馆50余家,充分体现了“垒起七星灶,铜壶煮三江”(泊江、味江、西河)的风貌。
六、水文化
古元通有鱼蹦滩、船工协会、杷工协会、古码头等。
七、桥文化
元通有五桥公所,有长寿桥、永利桥、姜市桥、烟市桥、铁杆桥。
八、有三百多年的“清明会”至今是川西平原一大盛会。
元通镇 - 经济发展

农业
大部分劳动力在农村从事种植业、养殖业和其它农副产业,主要以水稻、小麦、油菜为主。商品农业也有较大发展,主要以水果、水产、花卉为主。
工业
全镇有各类企业68家,其中年销售额达500万元的有52家。元通铸造、土陶、砖瓦、石灰生产历史长远,久负盛名,素有“铸造之乡”、“陶瓷之乡”的美称,其中水泥预制品,机械化工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项目,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工业集中发展区。
在镇区形成了五大市场,木材市场、建材市场、蔬菜市场、服装市场、牲畜市场,还有长达一公里的陶瓷一条街,镇区的八条主街上,商店林立,百业兴旺,生产及生活日用品齐全。
商业
政府引进数亿元保护性开发,形成以明末清初为主要特点,适宜旅游休闲、探古访幽的古镇,外围将修建一条类似锦里的商业街区,大力发展古镇的旅游经济。通过整治的元通古镇预计将在3年内以新面目亮相。
元通镇 - 城镇建设

镇区内建有中学和中心小学、幼儿园各一所,有卫生院一个,影剧院、文化站、科技站、庄稼医院、各一所,四川省复退伍军人医院也建在城镇内。06年底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5920人,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16人,城镇商贸较为繁荣,已建成五个综合市场,日杂、百货、修理、饮食等门类齐全。在各行政村都设有医疗点、商店等。元通镇建有水电站两座,变压器57台,邮政、电信支局各一个,水厂一座,天燃气管线已引入城镇。元通城镇污水为小面积集中采用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,其余村镇为分散自流。2006年元通镇共建农村放心商店8家。2006年10月文化街绿化工程共栽种各类树木2000多株。
镇域主要对外交通有怀华路、元安路、街安路,另外还有一条从怀华路至无根山生态观光区的旅游专线。在此基础上还建有数条村道,连接各个行政村,形成了方便和快捷的交通道路网络。
元通镇 - 旅游景点
王国英故居
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,道光重修。王国英为抗英名将,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,率敢死队与义律激战,不幸被俘,誓不投降,终被英军杀害。故居在增福街南侧、座北向南,院落布局。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,门柱上四川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,文辞书法俱美。其它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面。过厅面阔3间13.8m,穿逗粱架4穿用5柱,进深7m,通高5.2m。当心间垂柱、雀替雕花。其它厢房、大门、门厅、正厅均小巧玲珑,天井中花台屹立,庭院幽雅。
建于公元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,座落在麒麟街北侧,除大门为哥特式,顶竖十字架外,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。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,礼拜堂抬梁结构,通高9米,占地200余平方米。后院一楼一底,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,穿逗粱架,通高10米多,宝壁装修,转拐楼梯设瓜柱,十分古朴。
永利桥

黄氏宗祠
在麒磷街南侧。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祠堂。建于公元1914年,院落布局,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,中设大门,门宽3.55米。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。二门为砖石结构,门柱有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。门后过厅半坡抬梁梁架。正厅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,抬梁梁架,7架椽柱。面阔3间28米,进深5.4米(前室),后室深6米。前室厅上设卷棚。花脊鸱吻,覆钟式柱础。正厅后有小院。正厅前右侧厢房5间17.7米。四周封火高墙,门厅部份为拱脊。院内布局疏朗,宽敞明亮。占地838.3m2。
罗氏故居
是清代、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。地处麒磷街南侧87~119号。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。均为单檐木结构,布局大致相同。以黄氏正院为例,临街面阔6间20米。中心间设卷棚为门楼,乳袱上蹲狮。门厅穿逗梁架,穿上架板为楼。厅后天井大8.2×3.1米。天井上楼口设吴王靠椅。正厅一院单檐歇山式屋面,一楼一底,穿逗粱架5穿用5柱。面阔3间17米,进深3.3米,檐下斜撑弓浮雕缠枝花卉.楼上廊道相通,俗称走马转角楼。正厅稍间设置楼梯上下。地脚枋下砖砌十字孔。明间后屏风与后院相通。后院天井4.7×11.3米,正房面阔3间14.8米,进深7.2米,通高9.5米。正房后又一小天井,天井后的房屋屹立文井江边。每个天井侧有厢房,体量高度小於正房。大多数垂柱、雀替、驼峰浮雕花卉、净物等。
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,在黄氏正院之右。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,但体量较小,面阔只有3间13.95米,天井也不大。二门为砖石结构,塑竹子、卷草及楼台亭阁於门面及门顶。木结构上的雕刻工艺是三座院落中最为繁富、最为精湛的,其它川西乡镇也少见。且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,从二门后上楼,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。该建筑已十分陈旧,柱、枋及楼栏等多处腐朽。
汇江桥

东汉墓群
分布在镇北均一公里处的清溪村和三宝村。由若干大型墓冢构成,墓冢一般2~3亩大小。20世纪50年代,百姓在冢上发现画像砖和陶俑及一些明器,其中有全国少见,四川仅见的大规格,且具特别型制的“侍从骑吏”、“车马”等砖。崇州市文物部门认为这不仅是元通那时人口聚居的佐证,也是当地繁荣发达的具体反映。